作品曾被誉为“中国壁画的复兴”!他艺术历程长达70年
提起壁画,我们总能想到惟妙惟肖的敦煌壁画,可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中国壁画,你又了解吗?1979年,中国画家袁运生在北京首都机场创作了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海外媒体曾评价它“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这也激励了这一代青年画家。40多年后的今天,袁运生带着他的手稿来到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为观众们带来了70多年来的艺术创作。
袁运生的成名作
《袁运生的历程》画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正式开展。走进展厅,观众进门后看到的第一件作品,就是1979年袁运生绘制的北京首都机场国际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复制画。此次壁画创作直接来源于袁运生1978年赴云南采风的经历,根据傣族民俗,人们在泼水节这一天相互泼水,象征着圣洁的洗礼和互致吉祥美好的祝愿。
“袁运生的历程”展览现场图,龙美术馆(西岸馆),
上海,2022,摄影:shaunley
曾经,这一作品一经亮相即引起美术界乃至举国震动,观者如潮。1979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刊文中写道:“在新落成的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楼里,一批画作受到参观的中外人士称赞。有人说,它标志着中国壁画的复兴。” 文章对我国美术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给予很高评价。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采访时跟记者说道,袁运生的这部成名作表达了一种勇于开拓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的艺术勇气,也不断地贯穿他几十年来的创造。他的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讴歌生命,赞美生命,同时坚守中国文化立场,把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优长和他所吸收借鉴的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结合起来,由此构成了他在当代文化概念上的中西融合,尤其是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的文化属性,有强烈的中国艺术的造型特点。
与之呼应的,大厅展柜中还展出了一件《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的铅笔稿(1978)和《泼水节——生命的赞歌》色彩稿(1978)。以此为开端,我国壁画进入大规模发展的新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首都国际机场这一壁画不仅是难得的美术作品,更是一件见证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要文物,这也激发了这一代青年画家的创作热情。85岁的袁运生来到现场与观众们一同进行艺术品析,分享艺术心得。袁运生之子袁野为筹备这场展览耗时两年,他表示,父亲对他的影响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希望尽可能为父亲做好一个完整的艺术整合。
艺术历程长达70年
现场,展览作品贯穿袁运生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艺术历程,时间跨度长达70年之久。包含了早期作品素描、1950年代的素描速写作品、云南写生、现代主义的盘子、美国时期的艺术创作、对中国传统造型的研究、2000年之后的创作以及重返敦煌和自画像。
袁运生,《煤山上的羊群》,木板油画,
39×60cm,1960年
袁运生,《云南白描人物之一》,纸本水墨,
95×68cm,1978年
袁运生,《傣族村寨一》,纸本钢笔,
28×79cm,1978年
袁运生,《瓷盘画》,瓷器(彩色马克笔、瓷盘),
直径:26cm,1980-1982年
1978年,赴云南写生,以传统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大量傣族的风情生活,“地域性”和“现代性”第一次结合,仿佛欧洲现代主义的变革,毕加索与非洲,高更与热带,梵高和浮世绘。
袁运生,《面壁者》,布面油画,
189×181cm,1987年
袁运生,《无字碑》,纸本水墨,
180×288cm,1991-2015年
1982年,袁运生远赴美国,试图在古典和当代,在西方和东方的对立关系中,上下求索,寻求一条中间路线;1996年,袁运生归国,带回了广阔的现代艺术背景,创建了中国传统造型研究中心,雄心壮志地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价值体系和文艺复兴之路。
袁运生,《敦煌写生1》,宣纸彩墨、综合材料,105.5×102cm,1981年
袁运生,《自画像》,布面油画,
28×35cm,1975年
“重返敦煌和自画像”成为整场展览的结尾,亦是解读袁运生艺术观和世界观的两把密钥,也是袁运生最好的精神写照。它接续了袁运生历程中的两条线索,一个是作为集体和民族思考,从对传统白描的喜爱,文化身份的自觉,到对本土艺术的回归和重建;一个是个人的艺术生涯,一部从生命自觉到解放,几经波折,充满个人英雄色彩的故事。
展厅中两百多件不同类型的作品和丰富的档案文献构成了袁运生的艺术世界,漫长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见绘画,看见历史,看见个人与绘画在不同处境中的变化。也可以说,这个展览讲述的不是艺术,而是对今天尤为重要的,一段从1979年开始的历史,这也重现了袁运生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艺术变革的贡献,并影响了一代人。展览开放至10月16日。
猜你喜欢:
记者:曹香玉、施悦炜
编辑:陈思宜
校对:姜依旖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